小学数学教案

时间:2024-03-12 07:11:19
【精品】小学数学教案集合五篇

【精品】小学数学教案集合五篇
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,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1

教学目标:

1、巩固“平均分”的概念,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。

2、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。

3、通过分一分活动,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。

教具准备:

筷子、苹果、盘子、小棒、计算机课件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复习旧知,激趣引新

1、哪些分法是平均分?在括号里画“√”。

2、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。哪种分法对?对的`在括号里画“√”。

二、扩充“平均分”方法,巩固概念

1、解读题意

8个果冻,每2个一份,能分成几份?分一分。 “每2个一份”是什么意思?你想怎样分?

2、感知不同分法

请学生用摆一摆、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。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:2个2个地数,8里面有4个2。 2×4=8,4个2合起来是8。

8个果冻,每2个一份,能分成( 4 )份。

3、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

8个果冻,每2个一份,能分成几份?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.

三、巩固练习

1、基本练习

12块饼干,每3块一份,可以分成( )份。 12辆小汽车,每2辆一组,可以分成( )组。 12里面有6个2。

2、提升练习

16罐蜂蜜,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,可以分给( )只小熊。 有15个木块。

(1)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,可以 摆( )个长方体。

(2)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,每个长方体用( )个木块。

四、课堂作业

作业:第10页“做一做”,第1题、第2题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2

教学目标

1.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,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。

2.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,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,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,并提高估测能力。

3.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、合作交流等活动,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,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。

教学准备

1. 教师准备: 课件,尺,软盘。

2. 学生准备: 彩纸条,剪刀,1分硬币,电话卡或银行卡。

教学过程

一、 故事导入

谈话: (演示课件)有一次课间,几个小

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。红红说:我觉得宝剑最厉害。明明说:不,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。它能伸缩,可长可短,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;也可以伸长到1米,甚至几百米、几千米,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!

提问: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,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?(米、厘米)

引导: 对!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,(板书:米、厘米)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?1厘米呢?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?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?

[说明: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,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。通过复习旧知引新,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。同时,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,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。]

设疑: (课件演示)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: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,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,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?

指出: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。

二、 探索实践

1.认识分米。

(1) 量一量。

要求: 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?(学生回答)

介绍: 一般来说,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,宽大约是10厘米。(边说边板书: 20厘米、10厘米)(出示10厘米的彩条)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。(板书:分米)10厘米就是1分米。请同学们想一想,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?

学生齐读: 10厘米是1分米。

(2) 认一认。

引导: 请你拿出直尺,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。指名演示交流: 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,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?(板书: 1分米=10厘米)

提问: 你手上的尺全长大约几分米?你是怎么知道的?

② 体验。

?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,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。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,一拃大约是1分米。

? 一人比画1分米,另一人用尺量,看看比画得对不对。

? 拿出彩纸条,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,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。一起量一量,看谁估计得最准确。

[说明: 让学生大胆估测,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。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、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,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,逐渐加大了难度,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,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。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,但只要是较接近的,都应予以鼓励。]

(3) 画一画。

① 要求: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?你准备怎样画?先和同桌说说,再画在纸上。

② 交流: 你是怎样画的'?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。

③ 引导: (边说边画)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。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?如果这样,应该画到哪里呢?为什么?如果从刻度2、3开始画呢?

[说明: 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,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,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。]

④ 小结: 只要画满10大格,就是10厘米,也就是1分米。

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,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。

(4) 找一找。

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,再组织全班交流。

(5) 数一数。

引导: (出示米尺)谁来数一数,1米是多少厘米?是多少分米?你是怎样数的?又是怎样想的?(板书:1米=10分米)

(6)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。

同桌合作: 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,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。(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,再进行测量)

[说明: 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,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,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,培养估计能力。]

2. 认识毫米。

(1) 引导: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,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,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。

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,有的说1厘米不到,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,该怎么办呢?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。(完成课题板书:分米和毫米)

(2) 小组学习。

① 出示学习步骤。

?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。请你在尺上找出来。

?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。

?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?请你找一找、量一量。

②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。

[说明: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,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,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;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,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。这样,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,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。]

③ 汇报: 通过小组学习,你知道了什么?

追问: 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?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?(板书:1厘米=10毫米)

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?

(3) 提问: 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?

教师先演示一下,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,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。

(4) 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?互相说一说。

三、 总结

1. 提问: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?(分米和毫米)

提问: 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,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,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?

[说明: 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,初步沟通了米、分米、厘米、毫米之间的关系,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。]

2. 提问: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,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?(毫米)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?(分米或厘米)

四、 巩固练习

1.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。

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,再指名回答。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。

2.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。

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,再组织交流,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。必要时,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。

3.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。

先让学生自由判断,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3

【教材简析】

1.教学内容分析: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《认识图形》的第一课时。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,体会角的基本特征,并感知角的大小。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,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,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,初步体会“角在图形上”。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,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,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。

2.学生分析: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,而他们脑中的角既有数学上的角,也有生活中的角,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,从常见的物体出发,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,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,正确辨别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,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。

【教学目标】

1.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,初步认识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。知道角有大小,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,学会画角,会比较角的大小。

2.培养学生观察、判断、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,初步建立空间观念,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`思想。

【教学重点】

初步认识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,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。

【教学难点】

感受角有大小,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。

【教具准备】

小棒、硬纸条、图钉、长方形纸、吸管、毛线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创设情境,生活引入

我们的校园美吗?听着音乐,感受着鸟语花香,让我们稍稍地静静心。这里熟悉吗?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,温馨的教室。今天我们的研究就从大家熟悉的物品开始。

观察这些物体虽然形状不同,但上面都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,新的图形朋友,你看出了吗?

二、观察探究,新知建构

1.观察,初步感知

(1)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儿?指给你的同桌看看,我找了其中的一个角,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吗?你还能在上面找到角,你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指给同桌看看吗?我们来看看电脑上的演示。

(2)纸工袋上的角,谁上来指给大家看看?

(3)挂钟上的角谁来说一说、指一指?(根据学生的介绍,闪烁课件)

2.抽象,建立表象

(1)刚才演示的这几个角都藏在物体上,如果我们拿掉这些物体留下的角,会是什么样的?闭起眼睛,想到了吗?一二三,看!和你想的一样吗?

(2)这些图形都是角。角,我们用这样的小标记标出。

(3)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三个角,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,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。

(4)数学上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。(板书:两条边)

(5)谁上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?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呢?一起说一说。

3.再认,建构认知

我们通过找一找、比一比,认识了角,现在你脑中的角是什么样的?(根据学生的回忆,教师画角)完整板书。

4.练习判断,巩固认知

①学生独立完成。

②全体核对,错的起立。

(2)通过做这道题,在判断角时,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?

5.动手操作,感知角的大小

(1)带着大家的提醒,现在如果我们要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,你会吗?把你带的材料倒出来尝试着做一个角吧!(放音乐)

(2)同学们成功了吗?把你做的角高高地举起来给别的同学欣赏一下。

(3)老师也做了这样一个角,你看,还能变大变小。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的角也像这样可变大变小?(随学生的举例展示物体)

(4)下面咱们比比赛,比较我们角的大小(老师指导比较方法),对于角的大小比较你又有什么想说的?

三、回顾总结,拓展延伸

看来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,对于角的大小还有了很多珍贵的感受。

对于角,我们来些挑战如何?一张长方形纸,看上面有几个角,如果剪去一个角,还剩几个角,猜想一下,自己实践,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。

角除了在我们这些学具上存在,生活中它们更是无处不在,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!你看!(播放视频)……今天这节课对于角你都有了哪些认识与收获?

小学数学教案 篇4

教学目标:

1、使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。

2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,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。

3、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教学重点:掌握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

教学难点:找准整体

教学过程:

一、情境导入,引出连减:小鱼图,初步感受连减

1、课件:你们观察,发现了什么?(一共有6条小鱼)你们刚才看到什么了?(游走了1条),再看,又发现什么了?(又游走了3条)你能连起来说三句话再提个问题吗?(6-1-3=2)

2、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?谁列式?

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?你知道叫什么吗?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算式,叫连减。(出示课题)

3、你会读算式吗?谁能象他那样读?

4、6表示什么呀?(河里一共有6条鱼)游走的1条是从几里面去掉?3表示什么?游走的3条是从几里面去掉?5在哪呢?(记在我们的脑子里)。

二、小鸭图,加深连减意义

1.连续播放画面,细心观察,你会讲故事吗?

2.你能列个连减算式吗?

(汇报图意,列出连减算式)

3.齐读算式

三、小兔情境,清晰部分与整体关系

1.你们看,这里住着小兔,你们知道住着几只小兔吗?为什么?你们看,先跑出来几只?又跑出来几只?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?

2.谁会列式?10-4-2,这里的4表示哪部分?2呢?剩下的4呢?(指名到前面为大家指出)(分别说说每部分表示的是哪部分)

3.小结:我们今天认识了连减,,我们会读、会算。

下面我们来动手做。

四、巩固练习

1、小松鼠

一共10只松鼠,地上有几只?树上有几只?问题是树洞里有几只?

你能列出连减算式吗?

2、读读算算

8-5-3=5-2-1=9-5-4=10-2-7=

3、逆向思维训练

(1)月亮说:“我可以表示一个数吗?”

7-2-3=月亮,月亮代表几呢?你是怎么想的?

(2)小猫可以代表一个数吗?小猫-4-2=1,小猫代表几呢?

(3)大树可以代表一个数,9-大树-3=2

(4)7-()-()=1

你是怎么想的?

4、你能举例说生活中的`连减的例子吗?

5、渗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

你猜想各部分可能会是几?如果整体是10,求各部分应该怎么做呢。

6、我们带10元钱,可以买什么?

五、全课小结

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减,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两个数的运算叫做连减。连减就是从第一个数里减去第二个数,用这个得数再减第三个数,就是最后的得数。

六、作业:补充计算

七、板书设计:连减

9-2-2=5

教学反思:通过生活实际的问题,学生理解连减的含义较好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5

教学内容:三角形分类

教学目标:

1、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,认识直角三角形、锐角三角形、钝角三角形、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。

2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,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。

3、通过研究,培养学生观察、分析、比较、抽象、概括能力。

教学重点:三角形的分类

教学难点:区分锐角三角形、直角三角形、钝角三角形

教学方法:引导、指导、迁移类推

学习方法:发现、探究、合作交流

教学步骤:

一、动中悟,创设情境

提问引入新课

(点明分类应按一定的标准进行)

1、出示幻灯,让学生对三个角进行分类。

(分为锐角、直角、钝角)

2、出示幻灯,让学生观察,引入课题———三角形的分类

3、根据三角形的特点指出每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

(学生逐一说说看)

4、猜猜看,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。

5、汇报分类结果,教师整理收集(设计意图:让学生根据以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的知识,自己观察三角形并找出角的特点,并通过自己的分析、判断,自己找到按角给三角形分类的办法)

二、探中悟,学习新知

1、要求学生拿出题卡一,用手中的学具确定每个三角形中角各是什么角。

2、仔细观察,尝试着按角的不同分一分,并按编号如实记录在题卡二中

3、分小组汇报探究结果

4、思考:按边怎样分呢?

(设计意图:运用各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按角分类的.认识,又引入了按边分类的教学)

三、学中悟,自主探究

1、出示学具,师生一起动手折一折。

2、学生汇报看到的结果,共同探讨研究。

3、归纳总结特点(设计意图: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及方法,教师加以点拨,体现学生的主体性)

四、忆中乐,加深记忆

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,感悟从中获得的乐趣。

《【精品】小学数学教案集合五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